| 股票名稱 | |||
|---|---|---|---|
| 臺灣證券交易所 | 議價 | ||
| 股票類別 | 資本額 | 董事長 | 發行與否 |
| 0 |
|
|
||
| 即時行情 |
| 證交所讓台企被看見被投資 |
|---|
| 2025/11/17 上一則 下一則 |
|
「讓台灣的企業被看見、被投資」,是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近年推動資本市場改革的核心理念。 無懼全球資本市場劇烈變動與國際交易所競相創新,林修銘強調,「現在是台灣的最佳機會」,台灣有全世界無可取代的半導體、AI供應鏈,證交所以一般板、創新板雙引擎策略邁向國際,一方面精進「Power-up」計畫,一方面擴大創新板招商,讓交易所不只是掛牌平台,更是企業價值被發現、被認同的關鍵樞紐。 為打造台灣資本市場為「企業掛牌首選市場」,證交所持續結合上市集團資源、 創投與中介機構力量,吸引前瞻產業來台掛牌,擴大產業成長動能,亦透過「台灣週」活動讓國際認識台灣、投資台灣。 林修銘帶領證交所以「以人為本、擁抱科技、邁向國際」為主軸,積極推動台灣資本市場邁向新高度。以下即為專訪紀要: 問:日、韓等亞洲各主要交易所近年來啟動「提升企業價值」改革。站在台灣證券交易所的立場,要如何讓台灣的優質企業被看見、被投資? 答:的確,日本、韓國、泰國、新加坡等地的交易所,近年來紛紛推出提升企業價值的相關計劃與行動,獲致顯著成果。如日本與韓國股市的股價淨值比(P/B),在推動企業與投資人更緊密互動後,市場表現大幅改善。 台灣目前P/B約三倍,雖並未被低估,但我們希望企業能更主動地對外溝通,讓投資人了解其中長期願景與潛力。 沒有夕陽產業 只有夕陽企業 因此,交易所自去年起啟動「Power-up」計畫,今年更將推出2.0版本,聚焦協助上市公司強化與投資機構互動,透過IR(投資人關係)、法人座談與顧問輔導等方式,幫助企業更具國際溝通的機會與能力。 我們希望讓企業的故事被看見,讓投資機構了解公司的未來策略、永續願景與治理承諾。唯有被了解,才能被投資,市值提升才會具有持續性。 過去國內投資文化較為偏重短期獲利,忽略公司中長期發展策略,這與國際機構投資人評估企業的角度有明顯差異。 國外機構法人通常重視ROE(股東權益報酬率)、ROIC(投入資本回報率)等能展現股東價值創造的指標,而非短期EPS(每股稅後純益)表現。投資人看的是企業未來三到五年的策略與執行力,這才是決定估值高低的關鍵。 「Power-up」計畫的另一層意義,在於引導企業建立中長期經營思維。「沒有夕陽產業,只有夕陽企業」。台灣企業必須學會面對國際變局與科技轉型,提出具體策略、展現對股東的責任感與誠信,這是提升整體市場競爭力的根本。未來交易所將鼓勵更多公司參與「Power-up」計畫,並建立標竿機制,讓成功企業成為他人學習的範例,形成良性循環的市場文化。 問:您對創新板的願景及執行重點? 答:Power-up是我們對既有上市公司的「價值提升計畫」。另一個方向則是招商,也就是創新板,讓更多具潛力的新創企業進入資本市場。兩者構成我們未來最重要的雙軸策略:一是讓既有公司價值被看見,二是讓未來產業進入市場。 站在強人肩膀 拚創新生態系 不同於一般上市櫃就像「Department Store」(百貨公司),商品包羅萬象,創新板要做的是「Specialty Store」(特色專賣店),我們要集中資源在未來台灣具創新力與高成長潛能的企業,特別是與台灣產業鏈、國家政策相關的新創。 我們的創新板招商推動策略,就是「站在強人的肩膀上」,核心是鎖定具有「台灣元素」的海外公司。所謂「台灣元素」公司可能是有台灣大企業投資,或在供應鏈上與台灣有緊密關係。例如不少台灣科技大廠在海外擴張之際,陸續投資許多海外新創,這些新創經過大公司嚴格盡職調查(DD),其技術潛力與市場前景受到肯定。 我們希望藉由這些具「台灣元素」企業的聚集,形成本地創新生態系(ecosystem),讓創新板逐步成長,吸引更多國際企業與資金進入,這也是台灣資本市場邁向國際化的重要一步,而這也是交易所與國家政策結合的重要一步,目標就是打造創新板為「亞洲那斯達克」。 |